2025年10月15日下午,“2025空间天文研讨会”(2025 Space Astronomy Workshop)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PIFI国际交流计划的杰出、资深和青年学者外方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技物所的中方科研人员,共计5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天文台联合主办,PIFI项目中方负责人、上海天文台刘铁研究员主持会议。
上海技物所副所长、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胡伟达研究员代表中方致欢迎辞,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Christopher McKee代表外方专家致辞。
在报告环节,Christopher McKee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原天体物理和空间天文学中心主任John Bally教授,原芬兰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普朗克(Planck)空间望远镜和赫歇耳(Herschel)空间天文台冷云核项目负责人Mika Juvela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Mark Krumholz教授,智利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中心外方首席科学家Guido Garay教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内容涵盖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科学进展、赫歇尔与普朗克天文台研究成果、超大口径望远镜建设构想、前沿的天文观测模拟技术等,并对宇宙空间观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上海技物所学术委副主任、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银年研究员介绍了所在团队在空间红外光谱探测载荷方面的进展,上海天文台许春研究员介绍了团队在近红外天文观测方面的进展及未来计划,上海技物所李珣副研究员与张涛博士分别就碲镉汞探测器及硅基阻挡杂质带探测器在天文探测上的应用作了交流报告。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中外学者围绕天文观测、红外探测技术及未来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还参观了上海技物所系统装调研发平台,国际知名专家对研究所近年来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研讨会为推动国际天文与空间红外技术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进一步拓展了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空间红外这一前沿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红外科技前沿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会议合影
研讨会现场
供稿:曹开钦
摄影:沈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