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沪举行,主编第六版 《十万个为什么》各分册的院士和教授围绕 “科学家与科普创作”的主题进行了研讨。褚君浩院士在会上表示,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加入科普创作的队伍,为公众提供更精彩的科普作品。他还建议把科普创作和公众宣传纳入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给予他们创作的动力。 褚君浩院士说,他小时候就是通过科普读物爱上科学研究的。科普作品是青少年接触科学的起点,一本好的科普书会激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把心思都放在论文上,对科普创作的态度就比较冷淡,未能承担他们应有的社会责任。褚君浩指出,由于科普创作会占据科研人员一定的工作时间,他希望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能把科研人员的科普创作和公众宣传纳入考评机制,激励他们为科普创作贡献一份力量。 针对科研人员长期从事理论工作,不善于写科普文章的现象,褚院士认为,科研人员应看一些国内外知名科普作家的著作,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 谈起第六版 《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感受,欧阳自远院士也有自己的看法。欧阳院士说,与过去单纯地传播科学知识不同,如今的科普读物更注重对科学思维和科学道德的传播。这种趋势给予了他很大的启发。 与会院士还谈到,目前的科普创作仍以书籍为主,这显然已不能满足公众对于科普创作多元化的需求。今后,我们应通过电影、动漫、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传播。科研人员可以顾问的身份对电影、动漫、游戏中的科普知识进行把关,让这些寓教于乐的知识更为准确。科普的形式多元化、时尚化后,能使科学知识更容易被公众接受,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科学。 |